一、关税反制升级:医疗影像设备供应链承压
2025年4月,中美关税博弈再度升级,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医疗影像设备加征34%关税,涉及CT球管、超导磁体等核心部件。这一政策直接导致进口设备成本激增,部分高端机型采购价上涨超20%,迫使医院调整采购策略。
与此同时,美国对中国医疗设备分阶段加征关税,2024年注射器、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关税提升至50%,2025年半导体关税翻倍至50%。超声设备的锂电池、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供应链成本攀升,企业被迫加速本土化进程。例如,海洋仪器企业因美国传感器成本上涨40%,连夜调整技术方案,这一现象在超声设备领域同样存在。
二、国产替代加速:超声会诊系统市场格局重塑
关税反制倒逼国产超声设备加速替代趋势在全国范围内蔓延,2024年国产超声设备市场份额已达65%,迈瑞、联影等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实现全面替代。
技术突破成为国产替代的核心驱动力。迈瑞医疗推出的超高端超声Resona A20,凭借AI辅助诊断和5G远程功能,ASP(平均售价)较上一代提升100%,并计划于2025年获批FDA认证。超研股份则在便携式超声领域实现技术突破,其掌上式超声设备已覆盖全国1.5万家医院,并出口100多个国家。政策层面,国家医保局将AI辅助诊断纳入医保支付,明确在超声检查中设立“人工智能辅助”扩展项,进一步推动国产技术落地。
三、超声会诊系统:关税冲击下的创新机遇
1. 供应链重构与成本优化
关税反制促使企业加速核心部件国产化。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CT球管已实现量产,打破美国垄断;迈瑞医疗通过提前在美国备货,规避了本轮关税影响,其美国业务毛利率仍保持在70%以上。此外,海南自贸港“零关税”政策为进口高端设备提供缓冲,博鳌乐城先行区医疗机构可免征进口关税,推动超声设备技术迭代。
2. 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拓展
AI与5G技术成为超声会诊系统的破局关键。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》明确支持AI在超声诊断中的应用,如智能乳腺全容积超声系统、远程超声机器人等。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引入的5G远程超声机器人,可实现异地医生实时操控机械臂检查,基层无需配置专业超声医师。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升基层诊疗能力,还降低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。
3. 政策协同与市场机遇
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向国产倾斜,2024年国产超声设备采购占比已超50%。地方政策如广东省要求公立医院优先采购国产耗材,福建省将进口设备使用比率纳入院长考核,进一步压缩外资品牌生存空间。此外,国家药监局对创新医疗器械开辟绿色通道,2024年批准的281个创新产品中,245个为国产,超声会诊系统成为重点支持领域。
四、行业展望:从“替代”到“引领”的跨越
短期来看,关税反制将加剧医疗影像设备市场分化,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的份额可能进一步萎缩,而国产厂商凭借技术迭代和政策红利,有望在中高端领域实现突破。长期而言,行业竞争将聚焦于核心技术自主化、供应链韧性和全球化布局。例如,迈瑞医疗计划在东南亚扩建生产基地,规避地缘风险;联影医疗则通过“一带一路”拓展海外市场,2024年出口额增长35%。
超声会诊系统作为医疗影像设备的重要分支,正迎来技术变革与市场重构的双重机遇。企业需把握政策风向,加速AI、5G等技术融合,同时通过全球化布局降低关税风险,方能在变局中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跨越。